北京酒吧D Lounge总经理告诉我们,酒吧成功之道根植于不断自我更新。

我胳膊上有三个纹身,每个都有意义。我从来没有过过生日,每年的生日礼物就是纹身。纹身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,总结上一年所得到的东西,展望下一年要抓住的东西。就像把时间的印记留在了自己的皮肤上——我想过十年、二十年,甚至三十年以后,可以把这里面的故事讲给我的后辈去听。

好的调酒师就像好的纹身师一样,是的,他们都可以调出一杯让评委、让客人满意的酒,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客人受到重视、受到照顾:要确保客人喝到的,纹上身的,只属于他们,独一无二。

我的老家在河北。毕业后,我父母想安排我在办公室工作。但是那种工作太单调了,我觉得生活不是那样的。所以我来到了北京。我第一份工作在Block A当服务生,接着在一家夜店工作了一年半,然后我到了D Lounge。一开始我不会做鸡尾酒。我从底层开始,一步步到现在,成为了总经理。

Warren(庞伟仁,前D Lounge经理、Janes &Hooch联合创始人)对我来说是个灯塔式的人物。他是我的导师,他会给我一个方向。在中国,很多时候,客人和服务员之间的定义会很古怪,他们会觉得我们永远只是一个服务人员。Warren能做的更多的是,他会把酒吧变为不仅是在服务客人——而是我们交到了自己的圈子,和客人交个朋友。这是他在D Lounge时候我们的生存模式,也是我们今天努力的标准——每一个来D Lounge的客人基本上和服务员都是很好的朋友;大家都相互认识。没有好的服务,酒吧是不可能生存下来的,鸡尾酒的因素只占了全部的20%-30%,人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。

我很喜欢跟别人来交流。我不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去酒吧,坐下来,打开手机后就盯着屏幕看,整晚都在手机上聊天,然后关掉手机回家——这在我太不能理解了。

D Lounge是2009年开张的。你可以说它是北京酒吧界标杆性的酒吧之一。但是我们并不满足于此。刚开张的时候,我们以相对独特的概念、室内装潢和氛围取胜,但要在这个市场上持续成功,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。不仅仅是更新酒水。在这里工作的人也要不断地自我更新,更新服务技能,更新知识,更新对客人的认识,了解他们的变化。刚开业的时候,酒吧90%都是外国人,但是现在基本上是50%和50%,所以我们需要增加很多新的东西,让中国人也能接受这个Lounge风格,同时保持原来的外国客人不会流失掉。北京每年都会开很多新酒吧。所以要很努力保持住你在酒吧业的这个地位在。我们必须不断改变。当然,有时候我们会把一些很好的东西忘掉。但幸运的是,现在的老板很支持我。他说:“有的时候你可能做了一百件事情,有九十九件事情都失败,但是你没有损失,但你可能这一百件事情,有一件事情做好了,那就会很好。”所以我们做的会比说的多。即使小到一个纸巾给的方式,我们都会想很久,做个改变。在国外可能会有这样的酒吧,一成不变地开上四五十年,但我们不能那样,我们要不断学习、更新自己。不管怎样,我们想做得最好。

“鸡尾酒的因素只占了全部的20-30%,人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”

唯一一段我最困难的时期应该是我刚刚开始接手D Lounge的那段时间。我对自己蛮有信心的,但有压力。当时是2013年,我只有二十五岁。我刚刚开始学调酒,然后突然间我接手了一个四百平的地方,那不是个容易的转变。我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,因为对我来说,一个总经理是一个酒吧的灵魂。当Warren在的时候,他是这里的灵魂。但是一步一步,我为自己和D Lounge找到了新方向。我比较幸运,没有什么大的错步。我的老板到现在为止非常满意。我们很快会在北京开第二家吧,可能会在年底开出第三家。

我喜欢到外面去走一走、看看别的酒吧,不仅仅是北京的酒吧,还有上海的酒吧,纽约的酒吧。我还蛮爱学习。我愿意向很多人学习,不管是年龄比我大的,还是比我小的,只要他们有教我的东西。我会不断地去问问题,直到我自己完全明白。

我一共有两个导师,他们非常不同。Warren很年轻,有魅力,他影响我对新鲜的事物,一些很酷、最尖端的一些潮流性的东西的把握。我现在的老板李波呢,他是个很有经验的生意人,他会告诉你一些很踏实的、你能拿得住的一些运营、整个的一个对管理上、对整个未来计划性的、包括一年以后的一些畅想的东西,包括一些可实现性的东西,会有一些很建设性的意见。所以说我还蛮希望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,变成自己的风格。

按照我个人来说,我不会去争很多东西。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缺点,很多事情我无所谓,不太在乎。我不喜欢去争。生命太短暂了。但是在工作中,我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人。我很严格。我希望得到别人对我工作的认同。每个人都是这样,需要某种形式的鼓励,或者说认可,希望自己做的东西能得到别人的赞同。我算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吧。每一年我会觉得还不够、还不够,会想要更多、更好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会开第二家吧。

第二家D Lounge已经基本上把它筹备好了。它是我和Paul Hsu(居住在北京的台湾调酒师、Ocean Grounds的联合创始人)的合作。北京很多酒吧一部分都在模仿别人。所以我们力争创造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,专注细节的、更私人的、更尖端的。D Lounge已经成长为一个品牌了。所以以后我们会扩充这个品牌的内涵,接下来我们也许会开D Coffee、D Wine。我们不会做得很大,但都会在北京。

没有人知道自己十年之后会在哪,会变成什么样子。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为未来做准备。所以我为自己制定年度时间表和计划。目前,工作占计划内容的60%-70%,酒吧是我生活的主要部分。但我也会计划读多少本书,去哪里旅行,总希望能不断丰富自己,学习更多。生活中学到的东西其实可以运用到工作中,反之亦然。


D Lounge,北京朝阳区三里屯工体北路4单元,010 6593 7710

本文刊登于《饮迷》第37期。